更新时间:2024-10-29 20:59
河南师范大学(Hen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河南师大,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国家“111计划”实施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在多次的社会变迁中,历经河南省立中山大学理科、省立河南大学理学院、国立河南大学理学院等时期。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应建设之急需,1950年10月,平原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一所大学,校名暂定为“平原大学”。1951年3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学校定名为“平原师范学院”。1951年11月23日,平原师范学院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
1953年8月,平原师范学院与设在开封的河南大学合并成立河南师范学院,设一院、二院两个分院。一院在开封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文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文科合并而成;二院在新乡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理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理科合并而成。调整后,二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成了单纯的理科师范学院,一直持续多年。
1956年,河南师范学院(新乡二院)升格为新乡师范学院。1956至1965年,十年间共招收学生6708人,毕业学生6007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1975年开始,学校恢复文科专业,进入文理共同建设和发展时期,在专业设置上仍以理科为主。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和一系列的建设改革工作,学校走上了振兴发展的道路。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5年6月,新乡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
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2012年1,河南师范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3年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联合河南省民政学校申报的“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批37个获批单位之一。
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5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正式签署意见,双方将合作共建河南师范大学。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2018年11月,河南师范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在兰州大学共同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12月,河南师范大学与河南省胸科医院共建的“生物医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2019年4月,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揭牌仪式举行。
2020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9所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之一。11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2022年11月,河南师范大学绿色制药行业学院、新媒体应用行业学院获批立项为2022年度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建设单位。
2023年9月20日,河南师范大学百年校史展暨校史馆开馆仪式在新乡举行。9月22日,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校区揭牌。
2024年10月,河南师范大学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中国史、统计学),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生物与医药),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应用伦理、国际事务、密码)。
2024年10月23日,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冯淑霞与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校长Yvan Auguet教授签署了两校共建合作办学机构“河南师范大学佩皮尼昂国际理学院”框架协议和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合作协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4个书院,1个现代产业学院,开设8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河南省特色骨干A类学科4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5个,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持续进入本领域自然指数内地高校百强学科榜单。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在岗教职工32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百人计划、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4个国家级、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3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0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近五届)。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推进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70多所高水平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合作项目,与中国国内7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中俄文化艺术大学联盟”,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国佩皮尼昂大学、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共建“中法联合学院”,与荷兰国家足球协会共建“国际足球教育学院”,与巴基斯坦萨戈达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千禧教育集团、泰国醒民学校共建孔子课堂等。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
截至2024年3月,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项。在Nature、Science、PNAS、JACS、ANGEW、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历史研究、教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内外顶尖期刊上发表一大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绿色化学、生物工程、药物研发、环境科学、中原文化及殷商甲骨文研究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2022年10月,由河南师范大学与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美泰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1类新药CL-197胶囊临床试验方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治疗HIV感染的成年患者临床试验。
图书馆
据2024年10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数据,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800余万册,数据库112个,过刊6000余种,现刊近1500余种,报纸合订本近700种。其中,古籍特藏部珍藏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清代原版古籍文献4327册,《中华再造善本》《万有文库》《民国集萃》“四库系列”等珍贵影印古籍文献近6万种,新乡地方特色文献13000余册。
标本馆
据2024年10月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官网数据,学校生物标本馆馆藏动物、植物、真菌、人体及化石标本总计近6000种120000余号。其中植物标本3600余种,28000多号,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0多种,如人参、珙桐、太行花、天麻、猬实、银杏、连香树等,著名的四大怀药牛膝、地黄、菊花、山药等也珍藏在本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对河南的经济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馆藏动物标本2400余种,90000多号,脊椎动物标本600余种,28000多号;无脊椎动物标本1000余种,60000余号;人体器官浸制标本、骨骼标本、胚胎发育标本500余号,尸体、木乃伊等20多具;模式标本60多种;南阳恐龙蛋、黄河象牙、三叶虫等化石标本10余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60年,原为《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随校名变更改为现名;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时称《河南化工学院、新乡师范学院联合学报》,该刊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体育等,固定收录该刊的权威性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化学文摘数据库》、美国的《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数据库等。
河南师范大学校名字体为毛泽东字体集字。
河南师范大学校徽为组合式徽标。校徽(代)标志主色调为红色,近似圆形构图。图案上部为书本和太阳,书本象征着知识、文化和教育,太阳象征着永恒、光明和生机;中部为一面锦旗,书有“河南师范大学”校名;锦旗下面为波浪图形,代表学校坐落在黄河之滨;下部“1923”字样,代表学校办学时间;两侧是橄榄枝图形,象征着和平与希望。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修德还是进学都应当不懈的努力,追求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此方能担当起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之伟业所赋予历史重任,为学校增光添彩。
“厚德”语出《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因宽厚,得以承载万物;有学问的人应以大地为楷模,培养容人容物的雅量,以宽厚而高尚的德行承担重大责任。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者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专心致志;学有疑之要及时问,且只问己所学中未曾理解的问题而不泛滥的问,并且就习知易见者思之,于是情志好生爱人之德就在其中了。《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既有学问博大精深之意,又有广泛学习,学识渊博之说。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意思是说大学在于帮助学生彰明修养之德,日新又新,不断进步,在做人和学业上追求最完美的境界。
“明德、正学、倡和、出新”,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努力彰明高尚之道德,弘扬科学与真理之精神,倡导构建和谐之校园,不断与时俱进,创生新思想,获得新发展。
“明德”。育人之道,德为先;大学之根本是要使学生“明德”,即修养高尚之品德,成为文明有德之人。
“正学”。正者,端正。正学,即追求科学与真理。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
“倡和”。即提倡、倡导和谐。和谐,有团结、容纳多样并存共生之意;是文明的灵魂和重要标志。
“出新”。就是革新、创造,就是在“推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品。推陈出新,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师道罔极、自强不息
为师之道永无止境,无限拓展、延伸,须孜孜以求之,丝毫不容懈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屈不挠,进取不已。内涵深厚、外延无垠的为师之道,对学生的影响不仅终其一生,而且又被学生承传、发扬、光大,向无数个方向延展而永无止境地产生影响。促使勇于求真、勤于求善、乐于求美的众多贤良在上下求索的曲折险途中矢志不移,自强不息。
教风
河南师范大学的学风是“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
“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教师们,持之以恒地学习、研修,追求学问的最高点;持之以恒地敦品立德,行为世范;持之以恒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的智慧;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增益学生的品行。概而言之,“修至学、立世范”意为学高身正;“启智慧、益品行”意为教书育人。
修至学。修,即学习、研究,孜孜以求;至学,即最高的学问。立世范。立,即行的端、站的正;世范,即为人处世之楷模。启智慧。启,即开导、循循善诱;智慧,即善于学习、思考和发明、创造之能力。益品行。益,即增加或资助;品行,即有关道德的行为。
学风
“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是河南师范大学的学风。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历来崇尚诚实质朴之品格,不事张扬,不屑尘嚣,潜心求知,形成勤学好问之良习;注重团结与合作,以学聚贤,以德会友,涵养清卓浩然之正气。
河南师范大学有2个校区:主校区和平原湖校区。注册地址为: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东段46号。
河南师范大学主校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建设东路46号,邮编453007,以卫河为界分为东、西校区。西校区里有毛主席像、新五五四教室楼、综合体育馆、生物标本馆、东湖等建筑。
河南师范大学平原湖校区位于新乡市红旗区经开区知行街与花园路交叉口。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35.72万平方米,校内共建有四栋教学楼,分别为向真楼 、向心楼、 向学楼、 向知楼。
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校区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2023年在河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科技创新港校区北大门正式竣工落成。
毛主席像矗立在西校区图书馆正前方,苍穹之下,主席像巍然屹立只见主席轻轻挥手,面容可亲。
生物资源博物馆汇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原平原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大学生物系和河南省自然博物馆的全部生物标本以及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多年来野外实习和野外考察。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位于学校西校区中轴线上分为南楼和北楼,馆舍总面积28000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800余万册,数据库112个,过刊6000余种,现刊近1500余种,报纸合订本近700种,已形成宏大丰富、学科齐全、珍品荟萃的馆藏体系。
东湖(情人湖)位于河南师范大学东区东教3侧边
参考资料: